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xxiaoshuow.com

第825章 开场(1 / 3)

加入书签

为什么说宋晓宝有勇气呢,说起这个就必须得先说东三省的黑土传媒,以二人转为基础,以黑土大叔的经常作品做范本形成的小品模式。

简单总结来说就是和东北乱炖一样,突出的就是一个乱,一个就是硬。

所谓乱就是指东三省小品的风格就是包袱不断,才艺无数什么都能往上乱加,最经典的就是其中以“选秀”为主题的《红高粱模特队》极其后续无数个模仿作品。

别管是二人转、京剧、秧歌、模仿秀、大劈叉、翻跟斗、吹暖水袋,乐器秀,只要是能吸引观众,黑土传媒的小品演员都敢在舞台上使。

当然像是很大一部分沾“三俗”,现在确实有点黄的东西,经过了黑土大叔的大力净化,如今确实也少了很多。

至于硬,并不是软硬的硬,北方人经常说硬菜硬菜,其实大多说的就是肉食类的菜品,突出的就是脂肪多,份量大,过瘾管饱。

在小品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包袱的密集不断、可能土是土点,可能丑是丑点,就像大肘子一样可能不够健康,可能吃几口就腻歪了,但前几口吃的确实是爽的。

而这种演出的风格,其实就和以前天桥的相声演出风格有一定的吻合。

前几年德芸社刚火的时候,主流和不少观众都曾经说过德芸社的相声三俗、听了容易学坏,当然这其实是他们在有意或者无知的把“通俗”和“三俗”混为一谈。

但其实别管是哪种“俗”,这其实就是相声自己和其它地方、草根艺术产生的环境条件所孕育出来的,跟传统艺术并没有关系。

别管是京津两地出现的相声,还是东三省出现的二人转,又或者是二人转甚至是如今贵为国粹的京剧,其实都是有些下里巴人的那一套,都是有着很多往下三路、伦理上招呼的剧情、语言。

甚至像东三省二人转之类台班子,因为没有进行过大的统一整改,小的草台班子尺度更是大。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爱看啊!!!

看这些艺术的最开始都是社会较为底层的民众,吃得上这顿饭下顿饭都未必有着落,几个糙老爷们凑在一起聊的说的话题无非就是赚钱、吃饭、女人、互相讨便宜。

稍微正经点的知道个家长里短男女搞对象、神话故事、杨家将、三国什么的就了不得了。

这样的老百姓你给他唱段昆曲,一来听不懂,二来人家也没兴趣听的,所以对这类人来说,艺人想要卖钱演的东西就得追求个短平快,别管是包袱还是表演技巧都是追求更快更炸的东西。

正因为有这个前提,相声才会有不少的荤段子,京剧才会有粉戏、武生、武丑卖力气的绝活。

别管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曲艺,他的文化内容和档次高与低并不归从艺者管,而管民众和市场的素质、审美、思想程度来管的。

民众和市场的程度高,艺术就要高,民众和市场的程度低,艺术就要低,艺术只有适应当时的市场才能活,否则就是被淘汰的命。

曾经古代大家主流思想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追求天涯流水觅知音,所以高雅的昆曲火。

而后来随着这种思想发生转变,更加通俗的京剧取代了昆曲成为了戏曲主流,昆曲依旧没有太多变通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曾经的天桥相声,下九流的玩意儿、平地抠饼,对面拿贼,面对着身边的环境,荤段子、伦理梗自然是不少。

只不过是后来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对于艺术的文化底蕴、档次审美也提高了。

到了建国,大家开始转变为正能量、歌颂祖国、赞扬现代新生活的新思想,于是相声积极改革,靠着歌颂和讽刺主题站上了新的舞台,马老、姜公公也逐渐崛起可谓是炙手可热。

而后来到了现代,民众和市场再次转变,于是郭桃儿德芸社小剧场的通俗相声最终成为了大流。

姜土申推崇的“笑中带泪”的相声,如果说放以前的时代,那是一点毛病没有啊!而且年轻的姜土申也可以驾驭得住。

就像是把郭桃儿于千的演出节目,如果放以前去演可能还真的闹不过姜公公。

而现在的“笑中带泪”大家也不是不能接受,只不过现代人们追求的“笑中带泪”层次更加的高级已经是姜公公所达不到的了,与其看低级的“笑中带泪”强行煽情尴尬,还不如单纯的追求“哈哈大笑”来的痛快。

“笑中带泪”不是不能玩,也不是就代表没人看,相反“笑中带泪”的喜剧难度普遍反而还要更高上一些。

而这次的宋晓宝,就是勇敢的抛弃了自己这行当最擅长的“包袱,抛弃了最熟练的炸舞台的“绝活”,连台词都全部舍弃。

只用道具和表演,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将一对儿青梅竹马从小到大从友情到爱情,从相濡以沫到慢慢衰老的两人一辈子的悲欢离合汇聚在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上,绝对堪称是十分高级的“笑中带泪”了。

宋晓宝小品演完,全场的观众有不少都感动的眼角带泪,心里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