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节(3 / 3)
来按照楚剑功的设想,每个师应该配属两名副将,四名参将,但共和军的中级军官也不过是黄埔第一期的毕业生而已,参加的燧发枪战争仅限于鸦片战争,骤然提升,反而拔苗助长。
对于负责组织的军官,只在师和营两级设立具体的职位:观察使和鸿儒都尉。但在连同样设立正儒锐士分会,但由一名千总担任组织工作。同样,观察使也是从副将中提升,而不是直接由鸿儒都尉跳级。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军事和组织工作不会成为完全分隔的两个系统。所有的鸿儒都尉,都有冲锋陷阵的经历,也要担任过连队的守备,这样才有足够的基层经验,被士兵们爱戴和尊重。
同样,只有在经历了从都司到副将的各级军事指挥职位之后,一名观察使,才是合格的。也许以后还会有像石达开那种特例,因为地理和人缘的需要。但特例绝不是军队的常规。
观察使鸿儒都尉,与军事主官(总兵、游击)之间不是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而是同在师(营)正儒锐士会议的协作关系。正儒锐士对军队的骨干作用,在平时,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发挥出来。鸿儒都尉的作用,不在于他的行政权力,而在于他对鸿儒锐士会议的组织权力。观察使和鸿儒都尉下设通判,对内用于政治训练,对外用于群众工作。通判既非军衔,也非职务,由普通的正儒锐士兼任。
黄埔讲武堂从第四期开始对外招生。只要身体健康,家世清白,识字的二十五岁以下男子都可报考。
楚剑功给并和他们握手,然后宣布他们的工作。
最后,大厅里还剩八十名学员,楚剑功看着名单,念道:“黄埔第四期,洪仁玕!”
“到!”二十岁的青年踏上一步,敬礼。
楚剑功仔细打量了这位另一个时空的干王,《资政新篇》的作者。这个年轻人是他专门从花县找来的,不过没让洪仁玕自己并不清楚。他在洪秀全起事之前,恰逢黄埔讲武堂到花县招生,让所有年轻人都去考试,过了几天就通知他录取了,连行李当时都不让收拾,直接带到广州。洪秀全起事,洪仁玕已经在黄埔学习了一段时间,没发现对自己有什么特别对待,便放下心来。
“你不去军队,另有任务,明天下午,还是这里报道!”
“是!”洪仁玕敬礼。
其他人也得到了和洪仁玕一样的命令。
第二天,楚剑功带了四本书来:他自己写的《天道大同》,李颖修的《行政与法律常识》,黄埔讲武堂编译的《自然科学》,以及东厂翻译的《国富》。
“明年春季,我们将在广东省开办科举,开科取士,考中科举的人,将获得守阙锐士的资格,经过两年组织考察,就有可能转正成为鸿儒锐士。也就是说,鸿儒锐士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黄埔讲武堂。”
“但是,”楚剑功接着说,“科举的内容,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这四本教材。你们都读过了吧。”
“是的。”洪仁玕说。
“参加科举的人,肯定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过于陌生,甚至,他们会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所以,作为先入门的正儒锐士,你们要帮助他们,辅导他们,让他们接受这些新的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