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xxiaoshuow.com

第11节(16 / 26)

加入书签

来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尹天雷也明白,连连道谢,常霄根本没把这样的事放在心上。

就在高震紧锣密鼓准备战船的时候,燕南楼忽然接到常霄的消息,高震借助火毒教的力量准备了五只战船,准备横行江湖。燕南楼当机立断,马上赶回南海,调集海湫船,准备把这五只战船夺过来。经过数年历练,燕南楼做事与早先有很大不同,不急于行动。首先派人调查对方的底细,得知高震本人不懂海战,虽然有不少人却没有操船的好手,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不过预备的材料都是最好的,燕南楼传下号令,派出精干之人混进对方的船场,摸清情况,看准时机把对方的船完全接收过来,不能有任何损伤。本来高震就是外行,再加上没功夫监督,船场没什么高手,南海的密探顺利混进去见机行事。因为舍得花钱,高震买到的船和火炮都是上好的,南海的密探请示燕南楼,派遣操船和操炮的好手混进船场,让战船尽快完工,免得夜长梦多,走漏风声。燕南楼深以为然,马上安排,派遣能手进入船场。高震见进度加快还在欢喜,自己的美梦快要实现了,万万不曾料到,费了无数财力人力竟然是为他人做嫁衣。南海船队的人颇为精干,很快准备好战船,瞅准机会,在一个深夜悄悄把五只战船驶离港口,有海湫船接应,人不知,鬼不觉的回转南海。高震得报,如堕五里雾中,好好的五只战船怎么会凭空消失?派人调查也没有结果。火毒圣母总算有些神通,通过水晶球卜算,得知战船加入了南海船队。高震心里纳闷,自己与南海船队没有瓜葛,燕南楼为何与自己为难?一定是常霄在背后捣鬼。这一次倒没猜错,夺取战船是常霄的意思,不过本意是好的,如果高震利用战船攻打幽冥岛,倒霉的将是火神宫,一旦招惹幽冥剑士,火神宫难免玉石俱焚,那就难以挽回了。

高震可体会不到常霄的好意,没有战船就无法攻打幽冥岛,难以在江湖中立威。火毒圣母出主意,可以出重金请出海盗船帮忙,这些海盗极为凶残,杀人不眨眼,只认钱财不认人。高震未曾细想就派人前去联络,火毒教自然有独有的办法,很顺利得到海盗船的支持。高震大喜,准备亲自出马消灭幽冥岛。这些事自然瞒不住常霄,海上的事燕南楼完全可以处理好。果不其然,燕南楼果断出击,海湫船千里奔袭,以压倒性的优势彻底摧毁了海盗船,收获极大。高震的算盘再次落了空,迁怒于不夜城,没有了战船还可以造火炮,可以把不夜城夷为平地。火毒教的摄心术确实厉害,竟然将一些朝廷官员控制在旗下,有了这些官员协助,火神宫扩张的脚步愈加快速,势力得到空前的发展,总数竟然超过五十万人。自古以来,朝廷最重视的都是聚众造反,火神宫势力扩张自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有官员把火神宫的事上报,得到了宰相郑东陵的重视,接连派遣能员调查,得回的消息让郑东陵十分震惊,五十万人,其中还有武林高手和朝廷官员,事态如此严重当然要禀报皇帝。皇帝最怕百姓造反,得知这个消息当然吃惊,马上让郑东陵全权处理。郑东陵深知,要消灭这股力量需要一支与朝廷军队没有瓜葛的精锐之师,还需要一名能征惯战的大将,很自然的想到了武陵王魏河阳。郑东陵虽然是当朝宰相却没有权利调动魏河阳的精兵,因此向皇帝请旨,皇帝知道事态严重,马上派人传旨,请魏河阳出兵攻打火神宫,同时调集当地官军协助,务必消灭这股力量。魏河阳接到旨意,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五十万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人被火毒教控制,一旦交锋必然舍命拼杀,不容易对付。

武陵山虽然只有三万精兵,可是这三万精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远非普通官军可比。魏河阳召集将领议事,众将休养多时,听说有仗打各个面露喜色。魏河阳道:“这次攻打火神宫可是一场硬仗,对方足有五十万人。”沈汉凌笑道:“大帅,不是硬仗也显不出我们的厉害,五十万人算不得什么。”魏河阳叮嘱道:“对方虽然没有经历过战阵,却被火毒教邪术控制,交起手来很有可能舍命相搏,还有武林高手协助,你等万万不可大意。”众将齐声答应。魏河阳马上派将,三万大军分道进兵中条山,在山口扎寨,不得军令不得擅自攻打。众将领命,准备一番带兵出营,三万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荡荡杀奔中条山。高震虽然野心勃勃却并不傻,知道火神宫动静太大,必然会惊动朝廷。按照常理应该想办法抵御,在官军未到之时半路截杀。可是高震另有打算,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武陵王如果兵败中条山,火神宫的大名必将传遍天下,压过不夜城,那时候再聚集力量,踏平不夜城,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高震的一厢情愿导致魏河阳的大兵没遇到任何障碍,顺利来到中条山,封锁山口扎下大寨。高震自视甚高,根本没想到武陵王不仅仅是皇帝的姐夫,统兵的大将,还是青阳剑客的高足,本身武功剑术俱臻一流,尤其是巨剑,两军阵上施展开来所向披靡。高震认为,皇亲国戚都是靠关系做官,不会有什么真才实学,而且只来了三万军马,自己的中条山就不下三十万人,外面还有很多信徒,里应外合,官军必败无疑。另外火神宫不乏高手,两军阵前擒捉魏河阳易如反掌,此战几乎没有悬念,所以心里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