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xxiaoshuow.com

第20节(2 / 3)

加入书签

“那条河才是抵达仙府的通道?而所谓的仙府,是座古墓?现在是春季,墓里囚禁着一群人?将要死于夏天?”月饼走至山峰边缘,望着那条河,“山魈说,解除诅咒,是不是这层意思?”

“而且,这是无限循环的诅咒。”我捡起一块石头,远远扔进树林,“每年都会有春夏秋冬。仙府里的仙人们,每年都要经历一次生于冬、死于夏的轮回。”

“救赎他们,救赎我们。”月饼重复着山魈说过的话,默默地望着消失在树林深处的河流。

月饼想到的,我也想到了。

山魈感知到我们的血脉,见到相貌,确定就是应了传说的人,煞费苦心引到这里……

也就是说,山魈曾经在千年前,就见过我们!古往今来,探索庐山仙府之密的文人骚客,最终一无所获而归,有了合理地解释。

他们,不是我们。

我有个很不敢承认的想法,而一切迹象似乎表明,这个想法可能是最真实的——那些经历着反复生死的“仙人们”,是我们通过某种方式形成的诅咒,或许是蛊术,或许是堪舆格局。

仙府仙人,其实就是一群,被我们囚禁在古墓里的活死人!

“是那个时间轴的我们做的这件事,还是未来的我们做的这件事?”

这个疑问,只有找到仙府,才会有答案。那本不在我记忆中的唐诗宋词手抄本,它的由来也会水落石出吧?

团团白雾笼着神秘的庐山,时而清晰地显露出山脊树林,时而模糊地只能看到一丁半点的山石绿意。

此情此景,我想起桃花峪古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二层密码,不仅仅是提示,秘密在庐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白诗里的“疑”,苏轼诗里的“不识”,很明显地体现了“明知道就在这里却遍寻不得”的无奈。

但是,他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太多谜团了!我脑子“轰轰”作响,胸口憋着一股气,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南瓜,我明白第一个异常现象的原因了。”月饼的手指顺着河流划去,直至停留在西北方向,“香炉峰的雾,清晨时确实会随着太阳的颜色产生变化。‘日照香炉’的时候接近中午,太阳没了颜色,雾气也不会有色彩变化。除非有某个地方能够折射阳光,把雾气映成了紫色。”

月饼所指的方向,枝繁叶茂着一大片粉红色树林,像一面镜子折射着阳光,泛着妖异的紫红色:“站在雾气里的人,当然看不到,形成雾气的水滴,折射的颜色。就像站在单面镜房间里,外面的人可以看到镜子折射的光线,里面的人却看不到。”

“或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眯着眼望向那片粉红色树林,心里暗暗苦笑,“怎么又是桃花?偏偏是在阴气最重的西北角。”

突然,我有个很模糊的概念,似乎有什么事情贯穿了很多问题。稍一细想,又瞬间消失不见。

“下山,入河!”月饼扎紧背包,“南少侠,多久没游泳了?”

“我最讨厌下水!谁知道水里会冒出什么东西?看不见的永远是最可怕的。我一直认为,敢在河里湖里游泳,都是能干大事的人。”

“咱们干的不就是大事么?”

“扯淡!咱们做的事儿,谁他妈的能知道?死了都没人埋,迟早成水鬼。”

“你的读者啊。”

香炉紫烟(九)

由香炉峰顺山而下,抵达藏匿于密林中的河边,日头已经偏西。群山挡着阳光,河畔更是昏暗模糊,眼瞅着天就黑透了。

野河足有二十多米宽,水草绿藻将河水染得幽绿,压根儿看不到底。我站在河畔,扔了块石头试试深浅,“咚”的一声,水花都没冒起几朵,更是心生寒意:“月公公,天快黑了,不如安营扎寨,饱餐战饭,天亮再一探仙府,如何?”

“南瓜,你有没有发现,有点不对劲儿?”月饼的视线顺着野河逆流而上,扬了扬眉毛。

“自从来到庐山,哪件事对劲儿过?”我也放弃了月饼能答应歇一晚上的希望,活动着胳膊腿儿,做做热身活动,准备下河。

“从香炉峰,能看到这条河直通那片桃林,最多五六百米距离。”月饼从岸边岩石抠下一块扁平石片,甩腕挥出。石片如蜻蜓点水,在河面跳跃十多次,才沉入河里。

“为什么我有种‘河的那边没有桃林’的感觉?”月饼盯着反复激荡碰撞的水纹,皱起了一河春水,“庐山是著名风景区,如果有这么一大片桃林,肯定会是很有名旅游景点……”

“庐山大了,不是每一处都能被人发现好不好?”这话说得我自己都不相信。

经月饼提醒,我顺河而望。虽然密林遮挡,视线很不清晰,影影绰绰中,有一道黝黑的山影,横断在野河前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