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xxiaoshuow.com

第4节(2 / 2)

加入书签

屈,宁死不从二主!

只是,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可又能怪谁?

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而非是将才!

朱允炆赐座之后,看着方孝孺,他虽面色枯黄,但双眼却炯炯有神,意志坚韧,说道:“方先生此来,可是为了裁军之事?”

“裁军有利,臣非为裁军,而是为文治而来。”

方孝孺正色道。

“哦?文治吗?还请先生细说。”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侃侃而谈,道:“臣久居偏僻之地,初至京师,蒙皇上恩赐,担翰林侍讲,见皇上敦儒修文,意在文治。而臣以为,若行文治,则应尊“礼”而行。”

“先生是何意?”

朱允炆皱眉。

方孝孺坦言道:“皇上召燕王入京,可是意在削藩?”

朱允炆看着方孝孺,并没有说什么。

方孝孺作揖,道:“臣恳请皇上,万万不可。燕王虽是塞王之首,然其并无过失,若召至京师强行削藩,于礼不周。况太祖离去只是月余,皇上便对塞王动手,恐寒人心。”

朱允炆摆了摆手,笑道:“先生多虑了,朕召燕王入京,实则是弥补先前之过。我朝尊仁孝之道,帝王之家若无法做到,如何表率万民?”

“当真?”

“自然,为免燕王担忧,朕下令裁京军十万,以告诸王无意削藩,同时,以军充民,开荒南山,岂不更好?”

“吾皇圣明。”

方孝孺惊喜跪拜。

朱允炆打发走了方孝孺,结果齐泰、黄子澄又来了。

两人听闻裁军十万的消息之后,更是惶恐不安,连忙上书,只不过朱允炆没有理睬两人的奏折。

两人见没有回音,便直接到武英殿求见。

“皇上,此时万万不可裁军……”

“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得朱允炆都有些发愁了。

到最后,没办法了。

朱允炆夸赞了两人忠心耿耿,表示绝不会影响京军战力,纵有削减,可从边关调虎狼之士,才稳住了两人。

等两人走后,朱允炆拿起一份奏折,这是右副都御史袁泰所写,其中有一句“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

这是攻击解缙来京城奔丧的。

也正是拜这位老兄一封奏折,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后来修撰《永乐大典》的解缙,被赶到了甘肃吃沙子。

朱允炆嘴角露出了笑意,轻轻说道:“解缙啊,要不要给我修撰一本《建文大典》,呵呵。来人,命解缙入宫。”

学霸解缙的奏对

解缙之名,万古难灭。

这是大明少有的天才,甚至可以说,大明这艘巨轮前进的方向,他曾经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若不是解缙一句“好圣孙”,大明天下谁来做主,恐难预料。

朱允炆想起来解缙的“学霸”之路,不由暗暗摇头。

解缙,五岁背诗文,七岁写文章,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解元,十九岁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授庶吉士。

朱元璋欣赏解缙的才华,留御前参赞机要,升翰林学士。

十九岁,便站在了无数人仰望的高度。

仔细想想后世,十九岁在干嘛,哦,还在读书。

不过少居高位也不是一件好事,缺乏社会磨练,自傲狂妄,又太过理想化的解缙,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

没混两年,官没做大,却得罪了不少人。

今天指责这个御史不干事,明天说说兵部玩忽职守,后天再写个奏疏,和大老板朱元璋较较劲。

一来二去,解缙成了独夫。

在兵部尚书沈倩弹劾解缙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朱元璋也只好将解缙赶了出去,让其去江西考察。

跑出京城还蹦跶的解缙,被朱元璋勒令“闭门读书”。

朱元璋还对解缙的父亲留下了一句“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的话,就是让解缙十年之后再来上班。

结果朱元璋七年之后就走了,解缙明显不愿意来一场“十年之期”,听到消息之后,马上以奔丧为由,跑到了京师,准备东山再起。

于是,有了现在的见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