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xxiaoshuow.com

第53节(2 / 3)

加入书签

霍善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太子刘据几人听。

听得太子刘据一阵恍惚。

越听越觉得炒锅这东西乃是利国利民的国之利器,大汉没有它着实太可惜了。

……他是不是应该去建议父皇集中力量造大锅?

司马迁也听得一阵恍惚。

听霍善这么说,这韭菜炒鸡蛋好像确实挺重要的。

师生几人的心都飞到了别处,课自然也讲不下去了。

太子刘据提议去寻刘彻说说炒面的妙处。

不就是多用些驴子磨面吗?就算不能让所有人都把军队的干粮磨成面带上,叫负责轻装简行搞远袭的急行军配上也是好事。

饿谁也不能饿着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先锋队伍不是吗?

要数军中谁最经常带人长途奔袭,那当然是霍去病这位冠军侯了!

这不得给霍去病的军队配上这种方便携带的军粮?

霍善在太子刘据这里坐着听了半天《春秋》,也觉得有些待不住了,二话不说同意了太子刘据的提议。

一行人兴高采烈地去求见刘彻。

结果刘彻和卫青去看霍去病练兵了。

上林苑这边是包含练兵场地的,霍去病来上林苑后便负责去检阅这边的驻军。

难得刘彻过来了,总得搞个小型阅兵仪式给刘彻看。

阅兵这事儿也不稀奇,刚才司马迁讲鲁桓公的时候便提到过“大阅”二字,记录的是桓公在八月检阅他们鲁国的兵车和步卒。

霍善一路上听太子刘据说起刘彻他们做什么去了,一下子睁圆了眼睛。

好哇,刘彻几个看阅兵不带他们!

太子刘据见他气鼓鼓的,只能说道:“我们要上课,本就去不了的。”

霍善才不管那么多,拉着太子刘据往内侍指的方向跑去,生怕自己去晚了赶不上看热闹。

太子刘据哪曾这么没仪态地跑起来过,可见卫登几人也跟着一起呼啦啦地往前跑,很快便不纠结这种小事了。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挺开心的。

眼睁睁看着一群小孩越跑越远的司马迁:“……”

他们大汉是不是即将失去一位端方守礼的太子了?

真是令人痛心!

几个小孩浩浩荡荡地跑到目的地, 很快被引到刘彻几人身边。

见霍善跑得小脸红扑扑,太子刘据几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刘彻不由问道:“你们跑这么急做什么?”

霍善头一个把气顺好了,很不见外地坐到刘彻身边的空位上, 哼哼唧唧地说道:“听说您和舅公他们要来大阅, 我们就自己找过来了!”

他还知道刘彻是皇帝,自己不能指责刘彻不带自己。但他虽然没把话说出口, 意思却是传达到了:这便是山不来就我, 我来就山!

刘彻乐道:“你们消息倒是挺灵通, 不过你们不是应该在上课吗?”

说这话的时候刘彻还把目光转向太子刘据,想听听他们逃课的原因。

太子刘据本有些紧张, 等瞧见跃跃欲试想要代他回答的霍善后又莫名放宽了心, 一五一十把霍善说的炒面之法告诉刘彻。

炒面是熟食, 带上能直接吃, 但又比煮熟的饭耐放,作为干粮确实有优势。石磨这东西也不是什么特殊工艺, 石头这东西又不值钱,家家户户都能添置。

就是这锅比较费铁, 但朝廷已经开始搞盐铁官营了, 天下盐铁营生都握在朝廷手里,想造几个锅挺容易的。既然能为制砂糖做锅,那再为制炒面做锅有什么不可以的?

何况甘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到时候锅空着大半年, 还不是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霍善在旁听他们父子俩探讨多造铁锅的可能性, 一直都乖乖地没有插嘴。等听到“想炒什么就炒什么”, 他才积极发表意见:“还要炒茶!”

刘彻转头看向他,对个三岁大的小豆丁不耻下问:“茶又是什么?”

霍善就给他讲起了茶的妙处来, 乍一喝有点苦苦的,喝下去后却满口甘香。听说每天吃完饭拿来漱漱口,对牙齿好;每次吃完肉喝上两杯,还可以解腻!

茶这东西,在明代以前其实很少用炒的,喝法五花八门花里胡哨。

据传是明初朱元璋靠着一个破碗登基了,表示咱别整这些花里胡哨的,炒出来的茶最香!从此明代人桌上摆着的,大多是清湛湛明汪汪的茶水。

巧的是,霍善只在李时珍那儿看到过茶,所以他现在认为茶都是要炒的。

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花样他一个都不晓得。

霍善为了更直观地体现茶的妙处,还给刘彻背起了唐代卢仝的茶诗。

这是小老头儿李时珍给他背过的,为了还原李时珍背诗的语气,他还站起来摇晃着小脑袋抑扬顿挫地从“一碗喉吻润”念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刘彻听到中间的“平生不平事,尽向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